Thursday, 1 December 2022

宴子使楚

 / 成功智慧 / 當你被人排擠時,看看「晏子使楚」五句話,就知道如何回擊了

當你被人排擠時,看看「晏子使楚」五句話,就知道如何回擊了
小柚子 2022/11/25

常在人群混,哪能不合群?

人只要走出家門,就得面對職場、事業等,無法做到絕對的不合群。一方面要依靠群體,獲得利益,一方面要被群體依靠,顯示能耐。

可是,別人憑什麼和你合作,你又憑什麼加入利益的圈子?靠委屈自己換來的「合群」,顯然不會被人看好,甚至會被人厭惡。

春秋時, 晏子作為齊國的大臣、使者,去了一趟楚國,經歷了多次被排擠、嘲諷的過程,和楚國人斗智斗勇,最后凱旋而歸。

他在楚國說的五句話,不帶「臟」字,卻讓楚國人刮目相待,回擊得非常精準。如果你學會了,就成為了群里的明白人,進退自如。

「非為攻戰,安用武士」:以和為貴,別憤怒。


先說一說晏子去楚國的背景。

楚國吞并了陳、蔡兩國,震懾到了周邊的諸侯。因而齊景公派晏子去楚國,主動示好。

晏子身高不足五尺,絲毫沒有將軍的威嚴,也沒有翩翩少年的風度。加上齊、楚兩國實力有差距,齊國處于弱勢,因此他在楚國,難以受到熱情的歡迎。

楚靈王爭強好勝,故意建了小門,還稱為狗洞,讓晏子走過;派了兩位高大威猛的將軍,站在晏子身邊,體現出「身高差」。

晏子說,去狗國,走狗洞,這是入鄉隨俗,如果是人住的國家,就不一樣了。這一句話,讓楚國人很不舒服,有了怒氣。

面對憤怒的氛圍,晏子說出自己的觀點:我不是來打仗的。

古人說:「兵法貴在不戰而屈人。」

真正的戰斗,不是用刀劍,而是用智慧。不用武力,也能讓人信服,那就比什麼都好。

一個人被排擠之后,第一時間不要想到揮拳頭,而是努力維系和諧,不讓自己受傷。

「識時務者為俊杰,通機變者為英豪」:學會變通,別固執。

楚靈王笑話齊國,自從齊桓公、管仲過世后,就一蹶不振了。一會兒依靠楚國,一會兒依靠晉國。

晏子回答,這是因為齊國人會變通,能屈能伸,而不是逞能,強行要做霸主。

做人要看清自己的實力,判斷人際關系的處理。低頭了,沒有關系,說明自己當下不夠好。來日,若能變成強者,也不要咄咄逼人,繼續低頭,才能走得更遠。

人,千萬不要一根筋。

在被排擠的局面里,做到左右逢源,看起來很軟弱,但是能夠從夾縫中找到生存的機會。千萬別做以卵擊石的蠢事。

「鄰國往來,載在王制,何謂臣仆」:尊重規矩,別討好。

討好別人,是有限度的。如果卑微到塵埃里,那麼你大概會變成別人眼里的軟柿子。

因此在受到碾壓的時候,要學會用制度來規范社交,并且非常禮貌地提醒對方:公事公辦,私事另外說。

比方說,你作為單位上的代表,去參加某次活動,就不要因為自己性格軟弱、成績不夠突出而唉聲嘆氣了,要以單位為榮,并且敢于亮出單位的氣勢。

還比方說,你去找客戶合作,不要過分依賴私人感情,要說清楚合作的規則,要講一講雙方能夠獲得什麼利益,面對什麼樣的風險。

規矩能夠約束你,也能夠保護你。周圍的人不搭理你,但是規則會告訴大家,在某些時候,仍舊要合作。

「秤錘雖小,能壓千斤;舟漿空長,終為水役」:依靠智慧,別貌相。

晏子身材矮小的問題,多次被揪出來,作為笑話。

當晏子把大家說得心服口服之后,又有人說,晏子就是逞口舌之快。

晏子舉了兩個例子。

秤砣很小,但是可以體現出千斤的重物,這就是杠桿原理,也是了不起的智慧。

船槳修長,放到水里,就能劃動大船。這是四兩撥千斤的格局。

言外之意,一個矮小的人,就是「精明能干」的人。做人,真的不要妄自菲薄。

在社交上,人們很容易犯「以貌取人」的錯誤。 在社交之初,相貌平平的人,往往不會被看好;成績不突出的人,缺少了光環,也是如此。

如果是一群人參與活動,你不是群體的主角,很容易被邊緣化,沒有人注意到你的存在。此時的你,應該找到自己的閃光點,用智慧去彌補外表和位置的卑微。

當你有了讓人信服的談吐時,自然會被人高看一眼。

「江南有橘,移之江北 ,則化而為枳」:堅持立場,別搖擺。

楚國人拿出柑橘招待晏子,晏子非常開心地吃了,表示感謝。

楚國人找了一個齊國的盜賊,說:「齊國人,偷東西啊。」

晏子馬上解釋,南北的水土不一樣,種出的柑橘味道也不一樣;齊國人到了楚國,因此接受了楚國的風氣影響,從而變成了盜賊,太令人難受了。

很明顯,人在社交中,各自的立場不一樣。你不能害怕被排擠,就融入對方的群體去。

在小群體中,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,不能因為迎合大家,就迷失自己,放棄自己的個性。

你可以到某些群體中去,但是不能把群體看得太重要了。畢竟,人歸根結底是靠自己的,群體是某一個時間段,大家彼此需要而已。

兵法里說:「識眾寡之用者,勝。」

根據兵力多少,采用不同的戰斗方法,取勝就容易了。群體不是固定的,個人也不能停留在某個層面。

你要回擊別人,第一時間要「知己知彼」。回擊不是使勁去報復別人,也不是強行加入別人的群體,而是用自己的態度、智慧,打造自己的磁場,吸引別人。

當你無法吸引別人的時候,就應該自己做大做強,反觀自己。

人都有居高臨下的本性,你若要長期回擊,就得敢于登高,別在低處徘徊、哀怨。

格局大者不纠缠

Skip to content

Menu
心語哲理
早安語錄勵志正能量


格局大者不糾纏,智慧深者不貪婪,眼界廣者不自私
Posted on 2022年11月30日 by admin
欲治身,先治心。


陽明先生說:天下無心外之物。

人生的一切問題,本質上都是心的問題。

內心不通透,一點小事也能讓人受盡折磨;內心不強大,一點誘惑就能讓人陷入深淵。

終生修心,提升眼界,才能超然人生的諸多紛擾,活出淡定從容。

 

01、格局大者不糾纏

詩人黃遵憲說:直窮絕頂高,始覺天地闊。

一個人站得越高,內心越寬廣,那些在旁人眼里了不得的大事,在他眼里只是一些無須在意的雞毛蒜皮。

西漢名臣韓安國曾經因為犯法被抓進牢里,當時有個獄卒田甲侮辱他。

韓安國很生氣,警告他:死灰就不能復燃嗎?言外之意是:你就不怕我將來得勢?

獄卒田甲很不屑地回答:死灰復燃了,我就尿滅它。

誰知不久,韓安國青云直上,成為當權的梁孝王內使,嚇得獄卒趕緊謝罪求饒。

韓安國只說了一句:你現在可以尿尿了。

就放他走了。

不僅沒有報復,反而對他很友善。

別人問他為什么不懲罰田甲,他只是說:不值得。

韓安國從小讀書,立志為國家效力,田甲的侮辱根本不在他眼里。

他幫助漢朝化解了數次危機,獲得漢景帝信任。

在漢武帝時,進入漢朝中央政權的核心圈子,官至御史大夫,位列三公。

王陽明說:持志如心痛。

一心在痛上,豈有工夫說閑話、管閑事?

真正有大格局的人,志向高遠,一心完成自己的志向,根本不會在這些小事小節上糾纏。

正事都忙不過來,哪有時間管雞頭魚刺。

閑言也好,侮辱也罷,與他們都是小節。

武則天時代,有人曾誣告狄仁杰,害得狄仁杰被貶。

風頭過去后,武則天召狄仁杰入宮,問他想知道誣告他的人是誰嗎?

狄仁杰表示不想知道。

因為自己知道了以后肯定會針對他,冤冤相報何時了。

武則天聽了,非常欣賞狄仁杰的氣量,加上狄仁杰政績突出,武則天提拔他做了宰相。

余秋雨說:有人把生命局促于互窺互監、互猜互損,有人把生命釋放于大地長天、遠山滄海。

真正有大格局的人,從不在無謂的小事上浪費時間。

天高海闊,他們有更大的視野,有更大的事業。

對他們而言,停止在雞毛蒜皮的人事中消耗,才是對自己最大的負責。

02、智慧深者不貪婪

佛教有三毒:貪嗔癡。

貪婪排在首位,被視為人性最難根除的毒瘤。

一個人如果對外物過度渴求,過度占有,基本上都是沒有什么智慧可言的。

南朝梁人魚弘任太守時揮霍無度,侍妾上百人,車馬服玩奢侈異常。

每到一處都要搜刮個干凈。

他自己還洋洋自得,揚言每到一處都要搞個“四盡”:水中魚蟹盡,山中麋鹿盡,田中米谷盡,村里百姓盡。

由此獲得“四盡太守”的罵名。

但是因為過度縱欲,魚弘很快死在任上。

而梁國也因為貪官太多,迅速覆亡,淹沒在歷史的塵埃里。

《太平御覽》里講:驕奢,人之殃;恭儉,福之場。

貪婪奢侈的人,容易遭殃;恭敬簡樸,才能帶來福氣。

謹身節用,懂得知足,才是安命之法,保身之道。

春秋時期,晏子任齊國相國,俸祿高,賞賜也豐厚。

但他把大部分的俸祿都分給了貧民百姓,自己每月只留幾匹布、四升糧。

穿著普通百姓的衣服,坐著破車,駕著劣馬上朝。

君王給他建了氣派的府邸,他堅辭不受,一定要住回自己的老房子。

去世的時候,妻子問他有什么遺言:他說希望自己死后,家庭節儉的風氣不要改變。

晏子一直活到九十六歲,一生沒有遇到大的災禍,一生清廉,政績斐然,成為齊國人心中一代名相。

《韓詩外傳》里講:徼幸者,伐性之斧也;嗜欲者,逐禍之馬也。

貪圖錢財名利,是危害生命的利斧;不斷滿足自己的欲望,則是追逐災禍的快馬。

學會節制自己,知足少求,一個人才能避害就利,轉禍為福.

03、眼界廣者不自私

老子說:“以其無私,故能成其私。”

不為自己謀求利益,你就會走上平坦大道,就會慢慢得到你想要的。

愛出者愛返,福往者福來。

一個不自私的人,懂得為別人著想,最后才能獲得別人的回饋,成就自己。

戰國時期,齊國孟嘗君有個門客叫馮諼,孟嘗君把他派到薛國收債。

到了地方之后,馮諼發現百姓貧苦,根本無力償債,于是假傳孟嘗君的命令,一把火把債券都燒了。

當地百姓都夸贊孟嘗君仁義。

回來之后,孟嘗君聽說他把債券燒了,便問他緣由。

馮諼說:雖然沒有收回錢財,但是為您帶回了仁義啊。

孟嘗君沒有追究。

一年后,孟嘗君失寵被趕出國都,被迫回到屬地薛國。

在孟嘗君快到達薛國的時候,無數百姓前來迎接,歡迎孟嘗君的回歸。

憑借著薛國百姓的支持,孟嘗君很快重新得勢回到齊國政治中心。

《喻世明言》里講:積善逢善,積惡逢惡。

多做善事,就會得到好報;壞事做多了,會受到懲罰。

把眼光放遠一些,你會發現你的每一份善良最終都是你的福氣。

宋代范仲淹活著的時候不重視錢財,但是卻關心救濟窮苦的族人和百姓。

他在朝為官的時候,拿出畢生積蓄買下千畝良田作為范氏莊田,給窮苦的人提供安身之所。

在這里的人,每天一升米,每年有一匹布,婚喪嫁娶都能得到保證。

范仲淹去世之后,范氏莊田成為范家最重要的資產,給窮人提供庇護的同時,也讓族人渡過無數戰亂和災荒。

范仲淹的一個善舉,庇護后代家族八百年不衰。

《顏氏家訓》里講:修善立名者,亦猶筑室樹果,生則獲其利,死則遺其澤。

意思是說:人修善心,就像是蓋房子、種果樹一樣,活著的時候能受益,死了以后也能恩澤子孫。

善良不只是內心的惻隱,它也是一個人的眼界。

很多人只能看到眼前的一點蠅頭小利,卻看不到未來更廣闊的福澤。

斤斤計較,自私自利,最終毀掉的,卻是自己一生的福氣。

古人說:欲治身,先治心。

世間所有的磨礪和修行,都指向一個人的內心。

在復雜紛擾的人生中,慢慢把這顆心練得通透明達。

不糾纏、不貪婪、不自私,人生才算得其圓滿。